近年来,平谷区全面营造爱才、懂才、聚才、兴才氛围,围绕高大尚建设,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。为讲好人才故事,展示人才风采,凝聚发展力量,区委教科人办策划了“汇谷计划”人才系列宣传专题。
电阻器,作为所有电子科技类产品的“基石元件”,大范围的应用于手机、电脑、汽车等各类电子设备中,是电子产业运转的关键支撑。然而,其核心耐腐蚀技术曾长期被美日企业垄断,国产电阻在可靠性、一致性与常规使用的寿命上存在很明显差距,严重制约着国内电子行业发展。面对这一严峻挑战,刘泽怀揣“要为中国制造一颗放心可靠的国产电阻”的信念,带领团队不仅攻克了多层膜钝化技术,更构建起覆盖设计、工艺、测试的全链条研发体系,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,为中国电子产业筑牢了根基。
在电子设备内部,电阻器虽体积微小,却如同“工业大米”般不可或缺,维系着总系统的稳定运行。长期以来,片式薄膜电阻器始终难以抵御高温高湿环境的侵蚀。在行业通行的“双85”(85℃温度、85%湿度)可靠性试验中,国内产品仅能坚持250小时,远未达到1000小时的国际标准。这一差距直接引发使用国产电阻的设备在复杂工况下故障风险陡增,高端电阻市场被国外企业牢牢掌控。国内厂商不仅要支付高昂的采购成本,还需承受漫长的交货周期,甚至面临供应链随时断裂的风险。“不能让中国电子产业发展卡在一颗电阻上!”刘泽带领团队主动迎难而上,经过反复拆解、测试失效电阻,他们发现,电阻失效的根源在于其保护层难以有效阻隔水汽侵蚀。“这就像只穿单衣挡不住,要让电阻扛住恶劣环境,必须为它设计一件‘复合盔甲’。”刘泽用通俗的比喻为团队明确方向。
此后,实验室成了刘泽和团队的主战场,通过不断实验,调整材料配比,一次又一次地推翻重来,分析数据测试耐受性能。历经数百次试验,他们终于研发出多层膜钝化层结构,这层“隐形盔甲”让电阻的耐“双85”能力从250小时大幅度的提高至1500小时,远超国际标准。同时,刘泽牵头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,实现年产能1000万只、良品率超80%的突破,真正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。
在刘泽看来,突破单一技术只是破局第一步,要实现高端电阻的完全自主可控,必须搭建覆盖设计、生产、测试的全链条国产技术体系。在工艺创新上,刘泽带领团队以“啃硬骨头”的劲头攻坚,年均攻克30余项技术难题,覆盖射频微波设计、无感绕线等核心领域。针对不同应用场景,他们开发出多个高端电阻系列新产品,不仅满足高端市场需求,更带动年销售额新增200万元,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价值的双向落地。在产学研协同上,刘泽深知单打独斗走不远,他主动牵头与天津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,聚焦薄膜成膜技术开展基础研究,一同搭建起涵盖设计、工艺、测试的全流程研发平台,向行业开放共享资源,为同类型产品研制提供技术支撑,成为推动国内电阻产业技术升级的“助推器”。在标准化与知识产权建设上,刘泽带领团队主导制定RX21、RX81、RXG712等多项行业规范,为产品质量提供技术规范。授权《一种新型的耐电冲击功率型线绕熔断电阻器》、《一种新型的功率线绕固定电阻器》等实用新型专利,强化了知识产权布局。
刘泽团队的创新成果,正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升级,为中国电子产业注入强劲动能。他深度参与15个重点领域项目研制,有力保障了国家关键领域的元器件自主可控。在市场层面,负责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.5亿元,为经济发展贡献了科技力量。更重要的是,在研发过程中,刘泽注重人才教育培训,带出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团队,为国内电阻行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坚实的“生力军”。